【無限列車】解決方案架構師Hunter — 靠站重駛 用經驗堆砌的無限未來

--

Solution Architect 為近年逐漸興起的職業之一,然而大眾對於它的了解卻不是非常透徹。了解客戶需求、甲方乙方的溝通協調、解決現有困境都是解決方案架構師工作中的一環。這樣全能的職業到底有什麼樣的門檻?而其未來性又是什麼?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數位無限解決方案架構師許珀銓(Hunter)來跟我們分享他的職業生涯中都發生了哪些趣事,也提供初入職場的學生們一點求職建議!

什麼是解決方案架構師?

解決方案架構師是專案產品開發的時候,在技術團隊跟終端用戶間的一個橋梁。這個橋梁不單單只是簡單傳遞訊息而已,解決方案架構師比較多是在撮合客戶與公司。當客戶有一些痛點、難題時往往會需要一個好方法來改進並解決,但這些人不一定懂得可以用什麼技術來做到。然而現在是一個科技時代,基本上很多東西要靠技術結合,因此就會需要解決方案架構師來協助他們了解。

基本上解決方案架構師有兩種。解決方案是比較面向業務,當我有某個問題或業務需求需要去克服,我要給出解決方案。而架構師這個詞則是偏向技術,代表就是說他可能在技術經歷或者經驗上是比較豐富的。一般人可能會認為當有業務問題或有技術問題,只要帶著問題來問專家就可以搞定。然而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在面臨比較複雜的問題時,會遇到兩種人,一種是有技術的人,另一種是帶著問題找解答的人。他們在溝通時,有時候會不知道彼此在講什麼,此時,解決方案架構師的存在目的就是居中讓這個專案或者是說這個問題能夠順利地推進。當然他要能扮演這個角色,本身需要擁有相當的產業經驗,比如說他自己在開發軟體或者是在技術上有所成就,他才可以給出一個比較好的整體規劃。

然而也不是說什麼問題都需要解決方案架構師上場。我們通常稱解決方案,英文可能叫solution,它是一種調和各種條件混合得出來的,有點像是一種化合物,他是多種化學物質組成。那需要用到這個場景,肯定是這個事物比較複雜多變,像是大型的電商平台或是跨國企業,要處理的事情比較複雜,可能在要引入新技術或長期投資等等。舉例來說,這幾年很多公司都在探索要推動數位轉型,可能要上雲端搭建混合雲或需要導入AI運算。像這樣的時機點,才會稱之為解決方案。它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我對一門科技或對技術的掌握有一定標準,並且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專業的人才進駐來處理。

成為解決方案架構師 T型跨領域精神

解決方案架構師本質上這個職位對於所謂的技術能力或專業能力的要求不在話下。它本身是非常客戶導向的,同時也要懂得去挖掘表面下更深層的東西。如果一個場景是有多個部門或多方意見,解法就必須要滿足大多數的關係人。當這麼多人在你面前想要求一個解法的時候,一定有人比較在意我要花多少錢、花多少資源。你給他的解法是不是去證明說其實你已經有把這個因素給考量進去了,架構師就要想辦法去證明這個事情、然後說服大家。那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如此,沒有人是所謂的全能,或者是說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會,不會有人生下來就特別會解決問題。因此假設有人想要往這邊發展,當然在技術能力和專業能力上要盡量去多方學習,再來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稍微檢視一下自己是否適合。真正能夠解問題是那種願意動手做、願意有服務精神的人。

在此,要特別強調,解決方案架構師面對的通常都不是一個很簡單的情境,問題都比較複雜。因此首先心態就很重要,不能輕易說不、說沒辦法,因為別人來找你,是需要你來解決問題的。再來就是要作為T型人才,不管是從任何一個點開始,比如說你可能是軟體研發,或者你是IT,都可以先從一個點慢慢擴散到其他的領域。這就是一種要跨領域的概念,T的這一橫是所謂的各種能力都有一定的基本了解,而T的這一豎是代表在某個特別方面有非常深的厚實功力。擁有跨領域的能力會比較適合朝解決方案架構師發展。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用經驗累積實力的特別案例

在數位無限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所以這邊可能比較少特別印象深刻的。但是如果說是講過去的工作經驗,其實有一個滿特別的。我過去是做線上教學的服務平台,主要有很多社會人士或學生想要加強他們的英語因此會有上英語課的需求。我前公司的平台認為只要有這樣需求,就可以上網去學習。只要空出時間,其他事情由平台來安排。訂完課之後系統會自動幫你計算安排比較適合的同學跟你同一班,再安排比較適合的老師跟教材讓你融入。可是我們發現一個運營上的問題是如果有人先定了這禮拜五下午四點想來上課,實際到了時間卻沒有出現要怎麼辦?如果這整班同學都沒有上線,但老師已經排課,平台一樣要付老師錢。這種情況對平台利益對應的合作企業來説資源已經安排下去了卻沒有收到對等報酬,該來的客戶居然沒有出現卻依然要付錢,這就是一種浪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後來就從其他產業去聯想。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限定不能跨境,但航空公司的飛機還是要照飛,頂多減班減到一個程度。這樣每次飛出去就是一種浪費。為解決這個問題,航空公司超賣機位,而這個也呼應線上教學平台的情況。透過超賣位置讓浪費會減到一個最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透過不同產業來學習解決問題。那時候服務的公司,其線上教學平台是全球規模,公司也是獨角獸,所以我們遇到的問題都是比較複雜。比較簡單的問題,早就在前面解決了,那一直留著的問題都是很困難不太好解決的。那一次的經驗讓我知道,其實很多其他產業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可以互相借鑒的。

這也進而讓我們從此開啟新思路,當本業上可能覺得難處理的事情,會開始去看看其他產業怎麼做。比如說我們去看航空公司超賣機位,然後解決自家平台客戶訂完又不出現的問題,很多產業知識是可以被互相運用的。回過頭來講一個概念就是說有時候我們不要一直埋頭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多去借鑒,多多走訪各地、跟朋友吃飯聊工作都會帶給自己很多新視野。

因為相信所以看得見 志同道合的路才會長久

加入數位無限,要回溯到當初,在跟總經理文裕聊了幾次之後,發現我們在對於所謂AI科技的演進和產業發展方向的認知是高度接近的。第一我們都很看好AI產業的帶來的未來,覺得這是一個趨勢。也許有些人覺得說那好像都只是說一說,也不覺得什麼AI時代的到來。但是我們都是因為相信所以看得見,我們都相信這件事會發生,而且我們也看到未來會變成怎樣,所以我們在聊的時候就蠻契合的。

我覺得文裕畢竟是數位無限的老闆,他對這個產業怎麼看法是我一個很重要的判斷依據。他的看法跟我對這件事的判斷是很接近的,所以我就會比較認同。第二個原因是我本身。因為之前的工作關係,對技術是比較熱衷,我本身就是寫code一直寫、寫到現在,變成研發之後去面對很多這種技巧的問題,架構了問題就要給出解法,所以當然多少會對這個AI技術有長期關注。當然會關注就是因為有興趣,然而我一直沒有機會能夠真的投入到這裡。所以當時認識了文裕跟數位無限公司,然後文裕也跟我介紹他對公司未來的抱負,我覺得剛好正逢其時,我對他所說的未來非常有興趣,也想要有這樣的機會,接觸這些相關的產業,因此我們兩邊就有合作的意願,沒多久就達成共識了。

老牌或新創 給社會新鮮人的小建議

兩種階段我都待過,而我個人比較偏好在小公司工作。如果你是一個對於自己成長非常要求非常看重的人,去新創公司或小公司會學到很多。它的優點在於很多框架或規則是不存在的,很適合想要有所發揮或者不太喜歡很多束縛的人,或者是想要有一個很好的表現舞台。

參與小公司,在一個良性的互動方式中會獲得更多不同的東西,也會有顯著的成長。相反的在大公司會遇到的可能是很多的流程規範,如果你是一個不想受任何約束的人,在那邊你總是會看這個不慣看那個不對,會挑戰這種體制,不喜歡你就會想撞,然後就會比較累。

但大公司會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說像淘寶或者是日本的Toyota都已經存在幾十年了,它們能夠存活代表在制度上有一定的經驗。如果你是開創型的人,在小公司,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處理,但在大公司待過幾年可以看到這麼大的企業管全球幾萬人,制度會怎麼設置。有些東西就不需要重複照做,可以汲取人家的經驗。

以我的個性,我會比較建議新鮮人到小公司工作,但其實各有各的好,因此還是要看個人取向,依照自己的性格、偏好的工作環境來做選擇。

--

--

Infinitix 數位無限
Infinitix 數位無限

Written by Infinitix 數位無限

數位無限(Infinitix Inc.)專注於為企業解決虛擬化、容器化、微服務、邊緣運算、混合雲管理、異質IT環境與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整合異質雲管與熱門的開源AI深度學習架構和開發工具環境,提供一站購足的AI機器學習雲平台方案AI-Stack。

No responses yet